“传统的五子棋~加入技能好好玩~” 这段魔性旋律近期正顺着社交网络的脉络扩散,《喜人奇妙夜2》中的《技能五子棋》凭荒诞内容与洗脑台词成为网络热梗,各种颜文字、表情包及模仿视频不断,“技能五子棋”成了“万梗之源”。
其实在《喜人奇妙夜2》(后文简称《喜夜2》)定档时,冷眼对它的表现有点担忧的,观众刚刚结束“脱口秀拉练”,对喜综还会有这么高的观看兴致吗?而第一期《技能五子棋》的破圈传播,第二期《真假美猴王》直接拿下10200分超高分等表现,逐渐打消了冷眼的疑虑。
这种现象也让冷眼有了新的思考:《喜夜2》有一大批黏性极高、愿意讨论的观众,而且从具体的讨论内容能感觉到,他们不止关注舞台和表演,对演员和群像的关注度也很高。小众文化为何总被米未做得火热?在综艺团队苦观众即看即走的当下,喜人的群像与受众黏性是如何形成的?
展开剩余87%恰好今年是米未的第十年,冷眼想借着这个机会,聊一聊米未对小众文化的“翻译”与“放大”。
小众文化的“翻译家”
提到米未,很自然地就会让人联想到文化破圈。从《奇葩说》《乐队的夏天》再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和《喜人奇妙夜》,米未似乎成为了推动某一种文化破圈的的加速器,藉由一档档节目将原本知者寥寥的圈层文化,推向大众视野。
在聊如何推动文化破圈之前,必须先明确一个前提:能够破圈走向大众的某一类文化,往往具备这样的特质。
它不是完全不为人所知,而是在某一类文化圈层上聚焦深耕。比如《喜夜》系列聚焦的sketch或许了解的人不多,但喜剧无人不知;摇滚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这意味着对于观众而言,它既具备新鲜感与稀缺性,同时也不需要太高的理解门槛。
具备大众化潜力是某类型文化能够破圈的前提,而“内容转译”才是关键,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如何用大众理解的方式去呈现圈层文化。
许多节目在做圈层文化时,往往因为想呈现得太多,而顾此失彼,最后专业性和趣味性都照顾到了却哪个也没讲透。米未的聪明之处在于,用他们擅长的综艺形式呈现优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兴趣自会逐步养成。
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为例,这档节目算是许多观众接触sketch的起点。它用好玩的舞台撬动观众对于sketch、漫才、默剧等新喜剧形式的兴趣,再辅以对sketch的基础信息科普,而且尺度把握很好,只是入门介绍,不去追求把更高深的概念灌给观众,而是留下兴趣抓手。
“喜欢一个人就要了解ta的全部”,这是人之常情。观众会因为喜欢某段表演反复观看,并且去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及表演技法。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到《喜人奇妙夜》,节目中针对专业名词和喜剧技法的科普并不多,但你会发现到了《喜夜2》,关于什么是“底”什么是“game点”,观众早已了然于心。
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观众的生长环境、文化背景都不相同,什么样的表演才能抓住观众?并且让他们对小众文化产生兴趣?
很多人在谈及这一点时,总会说米未找到了“情感共识”作为抓手,撬动大众的注意力。冷眼却有不同的意见,与其说米未用“情感共识”做抓手,倒不如说是“事件共识”。
情感是一种私人体验,即使是同一事件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它很难做到“共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部分小品被诟病的“包饺子”,在部分北方人的情感认知中,包饺子=阖家团圆,但很多南方人是get不到的。
但“事件共识”不一样,它由经典事件、文学作品甚至物品构成,是已经发生且不会再改变的,能为获得更普世的共鸣提供更稳固的锚点。比如胖达人《进化论》的核心“进化论”、外星从《技能五子棋》的题眼“五子棋”、双高胎的《真假美猴王》则脱胎于《西游记》的“真假美猴王”一节,都是基于已经发生的具体事件延伸出的故事。
《喜夜2》的《真假美猴王》以“经典故事”作为吸引观众的抓手,从浅层的职场现象,讨论到深层的“何谓人”。
人物赋能则是“翻译”的延伸,实现“因爱人而爱文化”的传播升级。
不同于纯粹的舞台表演,真人秀以“无剧本的真实感”打破屏幕隔阂,让观众看到创作者褪去舞台光环后的鲜活一面,展现人物真实性格与背后故事,强化观众情感共鸣。
《喜夜》系列就有很多这样的动人群像,比如第一季的“九条命”一个都不能少、全女组合“莎全莎美”之间的彼此托举和成就;这一季“喜人宇宙”的大串联,不少网友将《大考结束那一天》和《旧警察故事》两个作品进行剪辑,让故事有了新的延续,张呈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警察,最后牺牲留下雷淞然一人。
内容与人的双核驱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内容和人”。它们一直是节目的两大支柱,很多竞技类节目能够做好其一已经很难得。
但如果把观察时间拉长就会发现,无论是当年的《奇葩说》还是后来的《乐队的夏天》,包括现在的《喜人奇妙夜》都做到“内容和人”全具有强吸引力,观众既爱看舞台,又爱看真人秀,形成了“内容与人”的双核心。同时,在米未的节目中,这些选手的丰满有趣,被完完全全展示了出来。
除了制作技法方面的加持外,冷眼认为与其他节目强调个人特质相比,米未在做“人”的时候,更强调整体。喜人之间互帮互助,集体共创的群像感,一直被大众所津津乐道。
冷眼甚至看到这样的说法“比起喜人自己在社媒上的vlog,更喜欢看他们在喜剧监狱的创排日常”。米未一直强调的共创的创作方法,让喜人们彼此排列组合,创作出好作品的同时,也实现了群像魅力的最大化。
即使是怪人,在这个环境里也能最大程度释放魅力。像“外星从”中的牛爷爷张兴朝,放在别的节目中很可能因为画风过于清奇而被快剪淘汰,但在喜剧监狱里,有和他一样的“神经病”土豆吕严,他的个人特质在加入了这个大集体后,得到了进一步放大。
这滋生了一种良性闭环:观众喜欢看节目——对演员好奇看真人秀——发现真人秀有信息增量,演员有成长——更关注节目中演员成长后的表现,最终形成对节目的高认可度与高黏性。
更进一步看,这种围绕“人”构建的生态,在《喜夜2》中实现了新的跃升。本季汇聚了堪称“最强”的喜人阵容:不仅有三季冠军——逐梦亚军、某某某、四士同堂,携胖达人3、酷酷的天放以团长身份坐镇,更有双高胎、思念成吉等人气选手的悉数归来;既有蒋易与孙天宇、张呈与雷淞然“换乘搭档”碰撞出的全新火花,也有海维Go、外星从等新鲜血液的活力注入。这不仅实现了“喜人宇宙”的有机扩容,更印证了其最根本的吸引力所在:米未为喜剧人铺设了一条看得见、走得通的上升通道。
人是节目的核心资产,同时人往高处走也是常态。如何把人留住?米未的答案是:人人上桌,都有饭吃。
先通过《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喜人奇妙夜》等内容,呈现“胖达人”“少爷和我”等喜剧人特质,被大众喜爱,给他们提供上升的阶梯;节目结束后,他们参与到更多类型的作品中去。以胖达人为主角的短剧《大王别慌张》豆瓣评分高达7.8;王皓在《年会不能停》《骗骗喜欢你》《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奇遇》等一系列高口碑喜剧电影中均有不俗表现;蒋龙担任导演的电视剧《喜剧之王》,邀请一众喜人参演,也即将和观众见面。
这种模式为 “人”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米未十年,终成IP。
在其他公司追求把单一节目做出系列IP的时候,米未其实是把公司做成了IP。它不靠某档节目续命,而是以“人 + 文化”的闭环,让观众看到优质内容就认米未配资可靠炒股配资门户,这种品牌辨识度,比单一节目 IP 更持久,也形成了它的核心竞争力。而这这把公司做成IP的制作思路,或许正是过会难、邀约难、招商难的当下,综艺制作公司亟需参考的谋生之道。
发布于:湖北省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