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场内配资
国家卫生健康委7月4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
胡强强强调,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请公众不要轻信,防止上当受骗。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央视曝光
网红医生乱象
6月26日,“央视财经”也曝光了部分网红医生乱象:线上引流,线下高价开药。
央视记者在诸多短视频平台,发现大量通过医院资质认证或实名认证的医生账号。点开后发现,这些账户往往自称是“专家医生”,号称有一套独家方法或特效药,能治疗肝病、肾病、心血管病等。
记者假装患者跟随一位所谓的网红医生指引,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北京中大中医医院”就诊。接诊医生简单看了舌相、号脉,约5分钟后,给出治疗意见,并开出3268元的中药。
央视暗访现场
据报道,2024年还曾有消费者投诉北京中大中医医院诱导消费、过度治疗。投诉详情显示,该消费者从网络上了解到该院,咨询了一下问题后,就让付钱买药,治疗了3个月却一点效果都没有。
另外“央视财经”报道还显示,另一名自称是“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的网红医生,通过几分钟的线上看诊,就开出总计3000多元的中药。
央视暗访现场
此外,报道指出,网红医生乱象还包括直播带货。在短视频平台,排名靠前的医生都在开设直播。但在很多直播间里,出现在镜头前的并非医生本人。
针对网红医生在短视频平台变相或直接发布虚假科普,实则视频会诊、开药、甚至直播带货等乱象,近期各地密集发布负面行为清单。
5 月 16 日,四川卫健委发布了《四川省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明文禁止个人在未向所在单位申报并获得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利用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内容的个人自媒体账号。
而在四川之前,上海、黑龙江已经分别发布了各自的负面清单。
3月20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提出九个“禁止”行为。
黑龙江省紧随其后,4月2日,黑龙江省卫健委发布《健康科普知识发布与传播“十不许”(试行)》。
负面行为清单基本都涵盖了内容合规、知识产权、伦理道德、账号管理等多维度的要求,均禁止以健康科普的名义导医、导诊、导流牟利、禁止未经报批擅自利用单位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信息的个人自媒体账号等。
健康科普是医生服务社会、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部分账号借医生头衔“引流”“带货”的行为,会极大伤害了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
面对网络上大量的科普内容,如何准确识别和筛选出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不仅是公众和科普从业者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既要守住“科学、公益”的底线,也要为医生提供清晰、便捷的制度支持,鼓励真正有质量、有创意的专业表达。平台、医疗机构、监管部门和医生本人,必须共同承担起打造清朗健康内容生态的责任。
撰文 | 梅斯医学
编辑 | 木白
版权说明:梅斯医学(MedSci)是国内领先的医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医疗质量的改进,为临床实践提供智慧、精准的决策支持,让医生与患者受益。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